党委统战部

潘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民族工作力量

发布日期:2023-05-11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继续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强化“六个必须坚持”,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与民族工作的内在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民族工作力量。

从“两个结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必须”: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发展乃至最后的消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由原始封闭的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进程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交往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最终实现民族融合,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在国体选择上,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建立单一而不可分割的大国。同时,肯定了在具有复杂民族成分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近代以来,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自觉走向自立、自信、自强,进入新的历史纪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也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着眼解决当前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作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奠定了肥沃土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大一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心理结构,确保中华民族强而不霸、弱而不分,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延绵不断。同时,中华文化又充分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强调“因俗而治”,主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边疆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牢固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

从“六个必须坚持”深刻认识和把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多做争取民心的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民族工作领域,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制度自信来自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理论自信来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文化自信来自集各民族优秀文化大成的中华文化。放眼世界,中国的民族事务治理真正解决了民族平等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持基本方向不变、基本制度不变、基本原则不变,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响应群众呼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更新理念、转变惯性、完善政策、创新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致力于实现各民族平等、解放;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致力于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致力于各民族团结、凝聚。要深刻认识民族工作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以及存在的短板弱项,“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提高大局意识,将民族工作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摆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统筹谋划,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是全世界治理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个开放的体系,借鉴了东西方其他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国家失败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和升华,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这五个方面的特色也蕴含了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要求。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仅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25亿,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思想基础。我们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合理照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决纠正针对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视性行为。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共进。我们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既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抓精神家园建设。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把民族地区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要将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态文明”篇章。

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国际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国内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团结、联合的思想。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借鉴。

总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道理学理哲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