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的核心内涵,把“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
在党的十九大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尤其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高高飘扬。
第二,聚焦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第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